“最缺工”职业排行出炉,我省以法治手段缓解人力紧缺
新业态求才若渴,新办法送“及时雨”
记者 陈明慧 陈月飞
人社部近日发布去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不少是新经济新业态催生的新就业,我省也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短缺。如何缓解短缺促进充分就业?记者进行了调查。
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灵活就业职业难招人
人社部这份排名显示,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车工、家政服务员、保安员、包装工、客户服务管理员、保洁员、快递员等职业位列排行前十。从行业看,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生活服务业相关职业需求仍保持旺盛势头,100个职业分布中,43个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37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除仍旧位列前十的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等职业外,育婴员、养老护理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职业也是常年位列榜单。
“江苏缺工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制造业。”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就传统服务业而言,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企业招工需求加大,而传统制造业则面临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够强、短期内招工难等问题。
从排名情况看,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快件处理员等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催生的职业,人手紧缺度居高不下。“两三个月才招到一名快递小哥。”中通快递苏州娄葑网点负责人范兆安说,去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网点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一年仅招到5名快递小哥,“去年网点共送件700万件左右,仅有30名快递员,一到节假日和‘双11’,人手就紧张。”
“快件处理员比快递小哥还难招。”在快递行业干了20多年的范兆安说,快件处理员就是快递行业“客服”,既要熟悉快件的运输、配送,还要善于与客户沟通,快速有效化解“疑难杂症”,“业务能力要强,还要有耐心、脾气好。”
新业态催生新就业,呼唤求才新举措
就业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江苏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也面临新变化、新趋势、新挑战。”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腊生分析认为,这些新挑战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加强等。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迸发新动能,催生更多新就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新兴职业,求人倍率达1.67。”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解决新常态下的劳动力供需矛盾,省人社厅编发《江苏省“十四五”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技工教育发展规划》,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效匹配,助推新职业人才供给速度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速。
新就业呼唤新办法。去年,江苏新推出电子职业培训券,劳动者通过社保卡、支付宝、人社APP等手机端平台均可领取,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被纳入补贴范围,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供应链管理师等新兴职业纳入高技能人才培训紧缺型职业(工种),可以比其他同类型职业(工种)培训补贴高出30%。
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目前,中通快递在江苏地区的一线快递员超过1.6万人。春节过后,江苏管理中心招聘团队先后前往甘肃、贵州等省开展招聘活动,并通过和当地县乡村各级就业部门对接,向农村地区提供就业岗位。以中通快递泰州转运中心为例,招聘团队前往贵州凯里、毕节等地,参加当地举办的2022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活动。目前,江苏中通在江苏各转运中心新增就业岗位1600余个,均已完成员工入职工作。
法治护航,营造安心暖心就业环境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用法律从根本上调整关系,有助于缓解紧缺,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今年1月,本届人大5年来首次在人代会会议上审议和表决通过地方性法规,就选择了《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以依法构建符合江苏实际、具有江苏特色的就业促进体系,形成社会长期稳定的就业预期和良好制度环境。
条例就如何缓解紧缺作出系统规定。设立“就业调控”专章,主要对制定就业规划计划、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加强就业失业风险监测预警与应对处置等作出规定,围绕引导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动态平衡建立一整套机制。
当前,部分新形态职业虽然紧缺,待遇却不尽如人意。部分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小哥在立法民意征集中反映,劳动强度过大,想提高报酬只能靠延长劳动时间和牺牲身体健康,他们希望能够降低平台抽成、提供定期体检等。对此,条例要求,完善就业岗位调查、工资指导线、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急需紧缺工种和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引导用人单位科学制定用工计划和劳动者有序流动就业。同时,推动开展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加强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区域间转移就业。条例还要求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工作机制,采取措施应对就业领域的趋势性、突发性风险。
“切实维护好这部分群体的劳动权益,也是条例关注的重点。”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宏伟介绍,立法在多个条款中作出明确规定,首先是简政放权,合理设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规则,鼓励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其次是健全制度,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措施,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求平台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商业保险,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再次是优化服务,要求人社部门将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有关部门为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逐步使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与单位就业一样,成为有前途、有尊严的职业。”张宏伟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