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气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气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拼音]:qi
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原意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是云气、蒸气、烟气以及呼吸之气的总称。古代思想家认为,固体物和液体物都由气体凝聚而成,所以逐渐赋予气以哲学意义,主要用以指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标示一种能运动、占有空间的客观存在。
(相关资料图)
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气的概念有一个演变过程。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国语·周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生,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在这里天地之气的基本内容是阴阳。
到战国时代,《孟子》、《管子》、《庄子》、《荀子》都讲气。孟子认为气充满体内,与志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又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同上),认为气受志的统帅,也能影响志。《管子》也说:“气者身之充也”(《心术下》),也认为人的身体充满了气;又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枢言》),从而,把气与生联系起来,认为生物依靠呼吸而生存,气是生存的条件。《管子》还提出“精气”的概念,《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它认为精气是一种最精细的物质,甚至把精神现象也归结为这种物质。《庄子》也区别心与气。《人间世》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也是指物体内之气。《大宗师》讲“游乎天地之一气”,承认天地之间充满着气。《至乐》记载庄子论生死时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认为形是气变成的。《知北游》中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气聚结成的,都是一气的变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是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荀子论万物的类别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他认为万物各有特点,但都有气,气是各种物类的基本。
从《孟子》、《管子》、《庄子》、《荀子》来看,先秦哲学中所说的气有如下特点:
(1)气非无而是有;
(2)气非形而是形之本;
(3)气非心而与心相对;
(4)气是生命的基本条件。综合起来说,气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有生之物的原始材料,是生和知的基础。
在汉代,气也是自然哲学的重要概念。《淮南子·天文训》论世界的生成时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它认为气从虚霩而来,虚霩非气;天地由气演化而成。《周易乾凿度》论天地起源说:“夫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它认为气是可见而无定状的。它和《淮南子》一样,认为气是形之本而气又本于虚空,虚空非气。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他肯定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天地之气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他又说:“如实论之,天体,非气也”;“天有形体,所据不虚”。王充认为天是有形体的,至于天的形体是否由气构成,他未加讨论。从汉末至隋唐,道士都讲“养气”,认为体内之气和天地之气是相通的,精、气、神三者结合得好就可以长生不死而成仙。
到宋代,气的观念又有发展。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他在《正蒙·乾称》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他改变了《淮南子》虚空非气之说,提出“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学说,把“虚”与“气”统一了起来,肯定气是最后的根本。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又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他认为无形的虚空是气散而未聚的状态,无是有的一种状态,虚空并非一无所有。据此张载提出气的新定义,他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他认为气不一定是有形可见的,凡有运动、静止、广度、深度可言者,都是气,气是能运动、占空间的客观存在。张载把“道”视为气的变化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又指出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塗,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他把理看作变化的理,把变化看作气的变化,认为气是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和张载不同,程颢、程颐把气与道对立起来,认为道是理,理比气更为根本。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又采纳张载关于气的学说,认为有理有气然后有物。他在《答黄道夫》中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但认为气不是世界的最高本原。
明代王廷相发挥了张载的学说,以气为世界的唯一实体,批驳了朱熹以理为气之本的观点。他在《慎言》中说:“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也继承发挥张载的学说,肯定气是唯一的实在。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又说:“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尽心上》)。从宋代到明清,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以气为最高范畴。
中国古书中的气字有时还有一个更广泛的含义,即泛指一切现象,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称为气。如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指宽宏刚毅的精神状态。宋代理学家所谓“圣贤气象”,指精神境界而言。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