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睿哲
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两类科创载体,衔接就业市场、面向大众创新,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衡量基层创新活跃度的“晴雨表”。近两月来,记者接连走访南京7家众创空间和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虽然当前创业创新压力不小,南京这两类科创载体内存在两至三成办公面积空置,但市区两级已从人才、资金、营商环境等方面入手,围绕纾困解难多点布局,积极助力培育更多科创“金种子”。
(资料图)
绩效评价引领,
发展总体向好
“理论上,众创空间侧重于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成长为初创企业。待创业团队在众创空间内成长为企业、创业者需要更大的办公空间后,会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南京市科学技术局高新技术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按上述程序进入孵化器的企业,需要同时满足注册成立不足2年,以及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等条件,方可算作“在孵企业”。反之,注册超2年或入孵逾4年的企业(生物医药、现代农业、集成电路除外),即便待在孵化器内也仅算“在园企业”。而“在孵企业”,才是孵化器理应服务的对象,也是主管部门考核载体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初创企业孵化满4年应成长到一定规模,这时再去科技企业加速器,待更成熟、有生产能力、需厂房后,进入产业园区。
“南京在省内较早提出科创载体不再片面追求量的提升,而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该负责人介绍,2019年起南京市调整工作思路,在确保科创载体数量稳中有升的基础上,狠抓载体服务能力建设和孵化成效提升。2021年改革走向深化,南京确立“以绩效论英雄”的导向,把市本级面向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认定奖励、升级奖励及其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的奖励全部取消,将省下的大量经费投入年度绩效评价,引导载体运营方专注培育“在孵企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毕业企业数”等,而非分出精力放在“借升级(市级到省级、省级到国家级)拿奖励”上。至此,南京市级层面过去“撒胡椒面”式的引导和各种奖励成为历史。
南京用改革换来亮眼的考核成绩,全市对科创载体的统筹力有所增强,载体对科技和产业的贡献度也在提升。
截至目前,包括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在内,南京共有国家、省、市三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6家,三级众创空间413家。科技部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南京3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数量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依据我省每年对孵化器等载体的考核,南京孵化器获优数量也接连3年居全省第一;2021年度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全省90多家孵化器获评优秀,其中南京就有52家。
科创项目偏少,
载体有些“吃不饱”
载体行业内,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南京约九成众创空间和超七成孵化器由民企运营。4月末,记者随机走访南京18家科创载体时,不少运营方表示,今年赚钱难度较大——社会面科创项目增量在2月“爆发”一阵,3月后又回落下去,目前上涨缓慢,“一些载体办公楼内,部分工位甚至楼层还空着”。
回想起2020年前创业者入驻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景象,这些民营载体运营方感慨——当时,南京这两类载体的空置率普遍仅有10%出头,其中较好的还能控制在10%以下,“而到今年4月下旬,全市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载体认定面积内,空置率普遍超过30%。”
南京市科技局也留意到空置问题,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省内面临的共性问题。4月末,省市有关部门调研南京一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时,发现入孵率竟不到40%。
5月20日,记者回到一些曾走访过的载体。邻近市郊的一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空置率没有明显变化,但较4月末多租出几间办公室。另一家孵化器内,新挂牌一家单位。众创空间情况也在缓慢回暖,主城区一家众创空间运营方告知,虽然入孵率提升较慢,但来电来访量明显上涨。
有业内人士表示,经济态势逐渐向好,但基层创业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南京全市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内,普遍仍有两至三成办公面积处于空置状态,但空置率较4—5月已有所下降。
不过,市场上项目少、载体内“在孵企业”少等问题仍较突出。迫于经营压力,部分民营载体运营方为求效益“剑走偏锋”。
有的载体运营方挖空心思,凡跟“科技”沾边,实际从事线下教培、服装贸易、直播带货等行业的创业者,也统统吸纳并签订“入孵协议”。还有运营方,利用部分城区对载体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仍有奖励政策,寻求收入渠道。
记者以创业者身份走访某园区内的一家孵化器时,运营方就直言,“你若有背景、有资源,入驻后能尽快评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对你我都有奖励!”
此外,挂靠也成为少数载体应对政府绩效考核、套取绩效奖励的手段。采访中,有运营方坦承,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一般会把为企业提供的财税服务外包给代账公司,而代账公司反过来又为载体提供表面上满足“在孵企业”资质、在考核中能够蒙混过关的挂靠资源。
信心需要修复,
坚守才有未来
“当前,修复信心最为重要!”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目前,基层创业创新的信心有待进一步增强。即使修复信心并非“一朝一夕”,也要加紧投入。“至于创业创新链何时修复,一看信心,二看产业链表现。只有当信心更足、产业链爆发出更多需求,创新链才能围绕这些需求进行布局。”
还有专家呼吁,载体运营方要正确看待经济复苏中出现的波动、合理调整心理预期,依法合规做足应对措施,“估计到年底,载体行业经营状况才有可能好转。”
虽然面临诸多困难,记者也发现,南京已更为关注基层活力的问题,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开始更多走访基层,主动作为,为城市揽人才、为载体招项目、为创业者引金融“活水”,也为市场复苏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5月31日,市科技局发布关于举办2023年“赢在南京·创业金陵”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一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力营造科技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及企业到南京发展。
5月至6月,市人社局和各区人社部门走进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开展“创聚金陵——创业助推园区行”活动,服务创业园区42个、企业440家,向园区企业宣讲开业补贴、创业成功奖励、创业带动就业奖励、创业担保贷款,以及“苏岗贷”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为基层青年创业提供真金白银的帮助。
一些城区也在积极作为。采访中,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运营方告诉记者,虽然科创项目数量偏少,但区里已经努力协调,“搭台办活动招项目,并率大家组团外出引项目。”
“对于载体,一定要寻求合理渠道,想方设法恢复造血能力。”南京市科技局高新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他提醒,短视盲目的做法不可取,既“饮鸩止渴”无法自救,又破坏市场规则、扰乱秩序。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依旧坚守的科创载体运营方:“乾堃创业吧”决定拿出一半绩效奖励,为入孵企业降低办公租金;“高创硅巷”腾出1800平方米空间,专门留给“从零起步”创业团队作办公用地,并设定合理成长指标,陪伴企业孵化。还有的运营方抓紧“修炼内功”:“万谷硅巷”正努力由综合类孵化器向专业类孵化器转型,通过搭建可以共享设备的科研平台,满足初创企业共性需求,降低创业成本,以此提高载体知名度和竞争力。
“相信经过磨砺,载体行业发展会更好、抗风险能力会更强!”有载体运营方人士感言。结束采访后,他又发了条微信朋友圈,配图是作为中国孵化器事业发源地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配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