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防灾减灾,江苏出了哪些“招”|热消息

给地球“做CT”,探知“地表下的秘密”;“空天地”一体精准探查地质灾害“雷区”;开发APP,实现居民“掌上智能防灾”……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近日走进江苏省地震局等科研单位,探寻防灾减灾新妙招。

地壳“CT”:


(资料图)

地震台阵“织”出监测密网

5月11日,“地震科普筑平安”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在江苏、天津、湖北、广西等全国多地中小学校同步开启,通过线下主场和线上直播联动的形式开展地震应急避险与疏散演练。

“地震了,赶快蹲下!”上午10点,南京市六合区蒋湾小学校园里,一阵警报声袭来。教师们立即指挥学生们蹲在桌子下方,保护好头部并远离窗户,在体育馆的学生迅速跑到墙根或墙角抱头蹲下,寻求遮蔽物保护。“剧烈晃动”停止后,教师有序组织学生撤离至疏散场地。消防救援车、救护车、应急通信车等迅速抵达现场,红十字会搭起救灾帐篷组织救援。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张振亚介绍,在学校开展应急演练,可以增强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更为科学地应对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首先要了解地球的“脾气”。今年,江苏省地震局联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透明南京”计划。江苏地震台台长、研究员郑江蓉解释,简单来说,“透明南京”计划就是给地球“做CT”,探知“地表下的秘密”。

“和做CT一样,如果分辨率不够高,就难以精确判断病变的位置。”郑江蓉告诉记者,一般精度下,地震监测台站大概间隔20公里,而“透明南京”计划则将精度提升到间隔1公里左右。

236套仪器,组成这张监测隐蔽灾害的“密网”。目前,“透明南京”计划以栖霞区、六合区部分地区作为先行点,在跨长江南北约30公里、东西约10公里的范围内布设密集地震台阵,分为面状观测台阵和线状测线两部分。计划推进中,地壳的“心跳声”越来越清晰。目前,研究团队已经获取20天的背景噪声数据,并得到焦山-幕府山断层浅层勘探结果。

得到“CT”数据后,就要开始做“医学研判”。研究团队将开展数据处理、结构反演、层析成像以及制作三维可视化模型等工作,摸清地壳的“喜怒哀乐”。

“探查到自然灾害的危险源,才能做好防范预判。”省地震局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孙业君介绍,“预计今年底前,我们将获得南京地壳浅表3—5公里的精细三维结构、沉积层信息、断裂带特征等,得出调查区域第一份‘CT体检’调查结果。”

精密“排雷”:

识别地质灾害隐藏区

地质灾害分为缓变性、突发性两种,江苏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以突发性为主,包括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防灾减灾,要摸清隐藏的地质灾害“雷区”。

“地质灾害隐蔽性很强。”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技术负责人郝社锋坦言,即使揪出其中一部分隐患点,仍会存在相当一部分更难找到的隐患点,但无休止地投入资源去调查也不现实。

“精细化调查”成为破解隐患“躲猫猫”的利器。我省系统开展省内低山丘陵、隐伏岩溶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江苏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精度由2010年前的1:100000提升到1:50000,为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5月1日起,我省自南向北进入汛期。为了更快更准发现这些深藏于地下的灾害隐患,我省每年在5月底前完成危险性、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摸底,汛期结束后复盘并预制来年防灾方案。2017年以来,对170余处影响较大的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使隐患点数量大大减少。“我们将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构建‘人防+技防’相结合的高质量监测网,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提供支撑。”郝社锋说。

为了无死角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探索实践集“空天地”于一体的地质灾害调查方法。首先在空中打造“天眼”,穿透层层障碍物直视灾害“隐蔽的角落”,然后通过航天拍摄描出边界,最后配合地面详查、智能调查提升效率。

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技术人员喻永祥介绍,江苏地表植被较为丰富,这给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带来一定困难。调查人员创新性地将机载激光雷达引入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用卫星遥感数据圈出高中风险区域部署机载激光雷达测量,通过发射雷达波穿透表层植被障碍物,分析照射在不同物体上的反射波差异,将覆盖在自然灾害隐患点上的乔木、灌木等植被覆盖物剥离,高精度识别隐患点变形特征,再通过人员现场调查核实,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该方法已在全省地质灾害调查中全面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升级“智防”:

给群众安全装上“金钟罩”

重大灾害事故现场侦察难、通信难如何解决?近日,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携一批面向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保障的整体解决方案亮相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

现场,一款“前突侦察车”吸引多人驻足围观。这一装备与应急救援指挥通信车可以合成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断电、断路、断通信等极端情况下,顺利抵进受灾现场,快速构建天空地一体侦测感知网,实现战场环境、灾情信息的快速、透明、有序感知和传递,为灾害现场前端和后端救援指挥提供有力支撑。

遇到地质灾害发生,如何快速防御响应,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建议?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技术人员蒋波告诉记者,我省自主研发省级地质灾害应急(防御)会商系统,利用先进的单兵调查设备和卫星技术,将地质灾害现场影像实时传至会商室,实现实时视频通信,助于科学决策。

“万一发生地质灾害,联系上灾害区域范围内的居民是第一要紧事。”蒋波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同样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将当地居民信息尽可能完整地纳入防灾减灾系统,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通知居民安全避险、有序撤离。“我们最近上线了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业务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地灾智防’APP,开启‘掌上智能防灾’新阶段。”蒋波说。

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负责人介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防御响应就像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四大护法”,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经实现“群防—技防—智防”的迭代升级。

记者 程晓琳 张宣

通讯员 陈晨 陈娟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