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共享+”让古城老街变成“共享家”

扬州创新思路破解城市“微更新”难点

“共享+”让古城老街变成“共享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江苏网讯 烟花三月,春光正好,古城扬州大街小巷人流涌动。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我家大门常打开”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条千年老街上的居民纷纷开放自家门前的水池,供来往游客使用。这是扬州探索“共享+”破解古城更新难点的一个生动案例。

“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是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但在更新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激发老街居民展现出淳朴好客的民风?居民与新入驻创客如何互融共生?老街空间狭小,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展现独特个性?”广陵区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钟蕾介绍,他们创新思路,以“共享空间”“共享文化”“共享经济”为推动形式,推出一系列“共享+”措施,将古城老街变成居民、创客和游客的“共享家”,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共享空间”

提升旅游生活幸福感

每天上午10点,仁丰里街区上的“爸妈食堂”开始热闹起来。冒着热气的饭菜被志愿者们统一装进保温盒里,送往街区50位老人手中。这是由爱德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发起的社区公益——“爸妈食堂”项目,帮助解决高龄、独居、失能、残疾以及家庭困难的老人吃饭问题。项目被引入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运作之后,在街面上为数不多的餐厅之一飞渔阁落地。70后老板刘魏清热衷于慈善事业,他将店里的空间位置全部共享出来。每到饭点,这里共用着一间厨房,是街区上“共享空间”之一。刘魏清坦言,飞渔阁的每一笔盈利,均投入“爸妈食堂”运营当中。

漫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共享空间”不断映入眼帘。旌忠寺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雪松介绍,这里定位为“以居住为主、文化旅游为辅,兼具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的传统居住区”,早年在规划时便没有设计太多公共设施。随着近几年仁丰里“出圈”,大量游客涌入背街小巷,对公共设施的需求量激增。去年开始,几步一处的共享座椅、百米一个的共享水池渐渐出现,这些小而微的共享空间都由街边居民、商户提供。第一个报名参与“共享水池”项目的居民周阿妹表示,自己作为这条街的“主人翁”,希望能让游客感受到扬州人的热情好客。看着曾经无人问津的小街逐渐翻红,周阿妹打心底里高兴。

汇集居民、商家巧思的“共享空间”也深得游客的心。形态各异的水池,配上樱花丝瓜络手工皂,沐手留香的细节让浙江游客蒋国芳直呼“想得周到”;墙上题着“歇下子”三字的共享座椅成了地标打卡点;居民袁荔家门前的一隅之地被打造成景观花园,座椅与遮阳伞置于其间供往来路人歇脚喝茶……“共享空间”从细微之处,显露出沿街居民、商家的“待客之道”。

家门口可以共享,自家院子也可以。仁丰里82-1号的芍池园花木葳蕤,正敞开大门喜迎八方来客。72岁的户主张呈生正忙着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古城文化故事。“开门即见天下客”成为这条街上居民的共识。自家庭院获得“街区最美庭院”称号后,李宁在春节期间,一边忙着年蒸,一边邀请过路游客品尝地道的扬州包子。一来一回间,“共享空间”不再停留于面上,更深入了“里子”。

“共享文化”

助力文化产业火起来

仁丰里聚集着30多家非遗工作室和文创小店。这里的店主们,不爱做老板,只爱当老师。街头巷尾,不断掀起“自家庭院文化共享”的热潮。

最近,扬州老照片馆迎来一台上世纪70年代的古董相机。路过的游客见着这新鲜玩意儿,总会进店里晃悠两圈。掌柜慕相中看着店里来往的游客,总会乐呵呵地上前讲讲老照片的由来,介绍老式相机的使用方法。如果遇上感兴趣的客人,他还会招呼其坐下,聊聊老照片里的新故事。慕相中发现,有些“社恐”游客不愿进店,只在门口张望,他便将有代表性的扬州老照片从屋内挪到窗前,小小的窗口成为文化共享的空间载体。“当地推介官”慕相中和他的方寸之地,与路过的人们分享着古城的历史文化。

时刻发生的“共享文化”还走出了仁丰里。工作日下午,是金木空间主理人冯韬最忙的时候。“同学们,你们知道手工模型制作分为几步?”“共有七步,即图、形、雕、磨、粘、组、扎(染)。”身为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师的冯韬,每周要分别前往4所小学开展“小鲁班”公益社团课。他深知,古建筑模型作为一门技艺,如果不加以推介,会逐渐式微。“行动派”的他,立即开始推广木艺培训。冯韬感觉,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他也陆续收到多家中小学的约课邀请函。文化共享随之“飞入”课堂,在千名学子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最近,汉文化工作室正在开展版权保护讲座。数十位街区艺术家、非遗大师在扬州汉民族服饰研究会会长吴晓娴的带领下,共话版权保护新发展格局。本是一家汉文化交流工作室,却肩负起传播其他文化的责任。在吴晓娴看来,文化不分界,应在共享中传承。空闲时,这里的文化空间用来开发“扬州汉服”,不图盈利,只为让古风与古城完美融合。她还与大学、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将中华传统文化带出国门。吴晓娴说,仁丰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她想把扬州这座古城宣传推介出去,将古城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打破时间、空间及地理限制的文化共享,更显得弥足珍贵。

“经济共同体”

激发古城消费新热点

“现在我们举行‘仁丰夜话’活动……”在每个节日来临前夕,旌忠寺社区都会组织仁丰里文化产业联盟成员探讨如何将活动办得有趣、有意义。他们是居民商户,也是文创大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像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小巷经济共同体”。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曾表示,“小巷经济”对城市经济产生的贡献相当可观,现已成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新风口。

去年端午节前后,一场民俗活动在仁丰里开展。联盟成员们创新众筹“仁丰通宝”消费券,将活动推向消费新热潮。整整5天,街区营业额达到40万元,创下10年之最。汶河街道宣传委员朱涓表示,古城文脉里“小巷经济共同体”的兴起,充盈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打通了街区的“经脉”。受此启发的诗鱼书院院长于怀玉,联合街区非遗大师、工匠导师、文化空间、学术团体共同发起“扬州非遗研学联盟”。丰富多彩的文化游学项目、精心设计的主题研学路线令孩子们着迷不已。联盟成员们将课堂搬进千年古巷,合力激发古城文旅消费新热点。

“今日两人,大床房,哪家民宿可以接收?”4月18日上午,青雨民宿在仁丰里民宿群里发出一条求助信息。不到10分钟,小院子民宿便接下了这单生意。青雨民宿老板孙雯表示,民宿之间“共享客源”的合作机制已推行近8年。像这样互帮互助的故事,在旅游旺季频繁上演。作为老民居改造而成的青雨民宿仅有3间客房,难以满足庞大的客流需求。为了不让客源流失,位于街区的多家民宿老板主动对接,形成客源共享机制,一同享受客流红利。

附近居民也没闲着,着手忙起“共享小饭桌”。游客在游览街区的同时,还能进居民家中品尝淮扬美食。“最美庭院配上我的拿手好菜大煮干丝,怎一个‘赞’字了得!”谈笑间,居民们跃跃欲试。张雪松告诉记者,“共享小饭桌”预计5月初上线接客,按照人流量预测,试运行一个月将会为每户参与居民带来近千元收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