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看!县级剧团排出爆款“农村戏”-时讯


(相关资料图)

记者 刘浏 朱鼎兆

室外,寒风凛冽,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涟水淮剧团的演员正在排演新戏。谁也想不到,当年这家“穷得直不起腰”的剧团,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先后创作演出剧目300余部,为淮剧事业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省内外艺术赛事中屡获大奖。特别是近年来,成功打造的现代淮剧村干部三部曲——《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两次登上北京的舞台。

“从乡村来、演百姓事,这条路走对了!”涟水县文旅局局长周军霞快言快语,一个县级剧团,只有把根扎进人民群众中,写农民写农村,演新戏出精品,才能开出璀璨的艺术之花。

创办于1955年的涟水县淮剧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一度陷入人才流失、剧目短缺、市场收缩的境地。前些年,凭着一股倔劲和拼劲,剧团集资创排了现代戏《鸡村蛋事》,起死回生,成为基层院团传承发扬传统戏剧的“江苏样本”。从2010年起的十年间,剧团陆续推出“村干部三部曲”,摘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12项省级大奖,《留守村长留守鹅》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式演出,《村里来了花喜鹊》代表江苏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三部曲”叫好又叫座,被业内称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涟水现象”,其主人公都是田头的农民:苏北田庄,大学生村干部常莹莹助推老支书转变观念,把村子建成有名的养鸡村;偏僻的汇水村,村干部陆二黑带领留守妇女养鹅致富;扶贫干部“花喜鹊”,返乡挖掘非遗文化“淮海锣鼓”,带领乡亲摆脱贫穷……从大学生村干部、留守村干部再到扶贫村干部,苏北农村十多年的进步与变迁,一幕幕被搬上了舞台。“三部戏的剧名中都带一个‘村’字,浓浓的乡土味和烟火气,一下子就拴住了老百姓的心。”票友陆金萍对此深有感触,“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耳熟能详、到嘴到肚!”

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农民是写不尽的戏剧。为了创作《哎呦,我的憨哥哥》剧本,编剧袁连成去年深入涟水乡村、扎根基层一线,下沉到20多个村庄采访,最终将苏北农村基层党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憨”立在了舞台上。“每天从早到晚加班加点排练,连续40天,演员们没有休息过一天。”团长翟永军是男一号“憨哥哥”的扮演者,每天晚上排练结束后还会拉着导演“开小灶”。为拿捏好剧中人“憨”的分寸感,他一遍遍不停地练,40天的排练瘦了15斤。过了退休年龄、身体状况并不好的许晴,是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榜首获得者,本应安享退休生活的她,因为剧团返聘重新回到了舞台。在《哎呦,我的憨哥哥》排练期间,莫名头疼,疼得她只想往墙上撞,每日只能靠吃止疼片熬过去……一天天的坚守中,一出出味道纯正的淮剧赢得了百姓的掌声。

从扎根泥土到仰望星空,涟水县淮剧团在传承创新中演绎出传统戏曲的现代魅力,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自己的剧团”,两度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去年8月31日,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连日来,涟水淮剧团的演出大篷车开进红窑、五港、石湖等镇街,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原汁原味的淮剧唱腔。“不辞辛苦,只为乡亲看大戏!”翟永军一脸的自豪:台下观众叫好、演员唱得起劲,淮剧团已经成为涟水惠民演出主力军,每年“送戏下乡”120场以上。

现在,剧团经济宽裕了,但是缺演员,为将淮剧事业传承下去,淮剧团与扬州戏校合作,委培了10名学员,目前已全部到剧团实习。“不论是跑龙套,还是大小角色,我能做的就是在台上演好每一个角色,演好老百姓的身边事。”刚到涟水淮剧团实习的淮剧演员吴奇说,“真正从乡村来,演百姓事,为群众演!”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