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激活红色记忆 赋能乡村振兴—— 财政资金扶持江苏19个“试点村”别样红-环球新动态

□ 本报记者 王梦然


(资料图片)

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深挖红色内涵,近年来江苏加快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2021年—2022年,江苏19个村庄入选国家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村200万元的标准,对19个试点村予以一次性奖补3800万元,引导地方财政投入2.4亿元。

19个“红色村”,如何用好用足财政资金?村庄如何放大优势,成为涵养初心使命的实物“教科书”?红色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优势?日前,记者走进各个“红色村”,聚焦财政资金对乡村振兴的“撬动力”,感受各地不断凝聚的红色“向心力”。

奖补资金下达,加快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随着列入国家级试点,红色资源正成为我省19个试点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并带动其他特色资源集聚、升值,推动乡村面貌持续提升。

步入张家港市老圩村,以“千里渡江最东端,苏州解放第一枪”为主题的双山岛渡江胜利公园二期已顺利完工。“通过沉浸式剧场,老圩村地下交通站的实景样貌再现世人面前,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奋勇前进,更能体会到过程中的艰辛不易。”老圩村党总支书记陆婷介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重温“渡江精神”的教育基地,今年以来,上千名党员干部走进老圩村,通过声光电技术呈现的互动式影像,“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再次体会到信仰的力量。

财政资金到位后,老圩村加大了对村庄风貌整治的投入力度,记者采访获悉,“老圩人家”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村庄绿化提升等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陆婷振奋地表示,未来,老圩村将以红色文化为内涵,以绿色生态为底色,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的“红旅、文旅、绿旅、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红色”文化带动“绿色”发展,让“生态江岛”成为当地人的民生福祉。

提升村容村貌,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不少“红色村”还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积极规划“红色+”乡村振兴之路。

不久前,连云港赣榆区抗日山村进行了新一期的“群众宣讲员”培训课,十多名村民依托“红色村”建设有了“新工作”,他们和村“两委”共同开发、设计红色研学路线,打造“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红色体验项目。宣讲员老谢兴奋地向记者说起村庄的可喜变化:“村里将采摘园打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命名为‘红星’生态采摘园,红色文化‘带火’了红色文旅产业,为老村发展找到了一条好路子。”最近,抗日山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也在有序进行着,沟渠、下水道等疏通整治,让村民们共享了“红色村”的发展成果。

“财政资金起到了关键的撬动作用,能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各方面力量向‘红色村’倾斜,帮助‘革命老村’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省财政厅综改办负责人表示,我省不少试点村将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完善党群服务中心,补齐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等短板,老村群众获得了实惠。

据悉,为确保各村庄用足用好财政奖补资金,在试点过程中,市县组织部门、财务部门加强全程监督,确保资金落实到位、项目顺利实施,各试点村所在市县均已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

深挖盘活资源,生动讲好“红色故事”

在财政资金支持下,“红色”已成为我省各个“试点村”最鲜明的本色,不少村深挖盘活红色资源:大力修复红色遗址、积极讲好红色故事……行走在这些村庄,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红色历史家喻户晓、红色英雄人人崇敬。

宿迁泗洪县大王村“党性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以来,这座淮北小村便不断吸引着各方的脚步和目光。步入村庄仿佛回到“红色年代”:泥土墙、茅草屋、犁耙、刺刀、柳山石围墙……86亩的基地,1∶1还原了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再现了当年彭雪枫将军在村庄生活、战斗时克服的种种困难,成为党史学习的实物“教科书”。

村“两委”将挖掘新四军、彭雪枫等的历史史料作为发展的“关键事”,村民王善明深有感触。他和20多位村民志愿者从2003年开始,就不断寻访当地村民,记录他们从父辈、祖辈那里听到的新四军驻村的故事,挖掘出彭雪枫将军英勇抗战,为村民拎水、下地务农等真实生动的红色故事,这些内容还被河南彭雪枫纪念馆收藏。近年来,村民们自发行动,积极联系北京、香港、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的“新四军研究会”,邀请各地会员来访大王村,分享交流新四军历史史料。

“今年,我们成立了68位村民组成的红色草根艺术团,将红色历史故事创作成快板、舞蹈、情景剧等,进学校、入企业。”大王村党总支书记介绍,去年一年该村接待了80多个学习考察团,全年村集体收入达320万元,“除200万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外,今年区、镇总共又拿出200万元,用于污水管网改造、民宿、农家乐等项目上,助力本村红色旅游再上台阶。”

眼下,淮安盱眙黄花塘村也在积极实施红色资源挖掘工程,红色故事润泽、激励着青少年成长,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该村新开发了以新四军为主题的两节党课,还在当地两所小学成立了“铁军娃娃”艺术团,排练《白菜谣》《李桂五》等儿童音乐曲目。随着财政奖补资金的下达,红色基因赓续,转化为一件件“民生实事”,村党群中心焕然一新,村“两委”以此为依托,优化36项为民服务事项,制定个性化服务订单,还打造了安心红医馆,开展红色义诊等为民服务。

放大特色优势,持续激发“红色动能”

2016年以前,南京溧水石头寨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3万元。但这里民风淳朴,底蕴深厚,流传着陈毅、江渭清、钟国楚等众多新四军将领在此战斗、生活的故事。

“红色文化是这里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色优势,挖掘、宣传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当地人的使命,也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石头寨村党支部书记周建民介绍,李巷村是石头寨村的一个自然村,但自红色李巷开村运营以来,这个自然村的名头远远大过了行政村,当地相继建设了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梅章、李坚真5位新四军领导人旧居,以及地下交通总站等共7处高质量红色文化遗址。

用好红色载体,老村逢“春”。当前,全国各地都有来李巷参加党性教育和学习的人,周末还有学校组织学生于此开展训练营活动,接待总量已突破100万人次。七旬老人任生安惊叹于村里近年来的变化,他没想到这个曾经落后的小村,能成为一块“宝地”,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来此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我的左邻右舍当时不少是地下党员、地下通讯员和游击队员,我从小就听村里长辈们讲抗战故事,如今我的儿女、孙辈把这些故事讲给各地人听。”

当红色乡村游成为当下中国旅游的“新国潮”,红色李巷的名声越来越响——“红色文化”已带动当地100多位村民就业,大家从事导游、讲解员、农副产品销售等工作,收入增加了,去年该村人均年收入突破3.5万元。“红色+”还“带旺”了李巷的传统产业,从前10元一斤还滞销的蓝莓,如今可以卖到30元一斤,蓝莓基地发展至4700亩,品牌价值日益凸显,被誉为全国蓝莓“第一村”。

随着财政资金的下达、撬动,在江苏,红色资源正不断转化为“红色经济”。宜兴太华镇胥锦村处于苏浙皖相交的群山中,为新四军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地形优势。“在财政资金支持下,我们完成了新四军一纵司令部遗址修复工程,拍摄了一部反映太华人民支持抗日的本土电影《亲娘》。”胥锦村党总支书记林国明介绍,当前,该村把传承弘扬铁军精神与山、水、林、田、村、文相结合,提升竹旅、茶旅产业质态,推进红色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红色胥锦 绣锦山乡”已成为周边闻名遐迩的新名片,这片“革命红土地”不断焕发生机,成为更多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充分依托各自红色资源,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发展和党建实际,我省19个“试点村”已逐渐成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集中示范点、基层党建创新成果的集中示范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集中示范点。省财政综改办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各地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从调研情况来看,试点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显著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财政资金 红色记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