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新华时论|让“幸福”成为城市的底色-世界消息


(资料图片)

南京日前举行的主题新闻发布会透露,南京连续10年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前不久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有关智库举办的“中国最幸福城市”评选中,江苏上榜城市总数连续10年蝉联榜首。

近年来,“幸福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幸福城市”也逐渐进入大众关注视野。从经济发展水平到综合文明体系,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幸福城市指数,对一座城市的评价体系日益变得多元。幸福城市指数涉及多个层面维度,尽管未必都十分客观和精确,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视市民“幸福感”,“幸福指数”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如何做好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民为城之本,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最终体现在民生的惠及程度。显然,幸福感虽然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指标,但必须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解决不好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人们是不可能产生较高幸福感的。只有加强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人们才能对城市有归属感、认同感,对城市发展充满信心,继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城市不只有钢筋水泥,还有诗和远方。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一书中指出,大都市复杂的生存方式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让人孤独、倦怠,以至于陷入无目的无意义的牢笼中。要破解这种孤独与倦怠,需要一种“柔软的力量”——文化,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更丰满、更丰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在成为人们全新的“刚需”。这种需求既是物质性的,也是社会性和情感性的。比如,在南京,从“文都地标”到城墙书吧,从“最美书店”到社区书屋,遍布城市的阅读空间,既是游客的休憩驿站,也是居民的文化客厅,让人们暂时忘却周边的烦嚣,享受生活的恬静惬意。因此,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和休闲文化建设,让人在城市里也能“诗意地栖居”,也就成为构建“幸福城市”的题中之义。

城市和人的最好关系,就是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幸福感高的城市,除了能够集聚丰富的资源,往往有着更强的接纳性、包容性和更加公平自由的创业就业环境,让天南海北的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只要你有理想、敢打拼,不管是原住民还是新市民,都能实现自我成长,创造更多的人生可能。如何提升城市对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是城市的一道综合考题。相比眼前可见的短期利益,发展空间和生活体验更应被重视。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要深度考量城市与人的关系,把民生幸福作为最大政绩,在制度设计上注重人文关怀、提升发展“温度”,将幸福的内涵注入各项政策的制定实施中,为每一位平凡的奋斗者护航,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

幸福不是虚空的语言,而是实际的感受;人民的幸福指数,就是城市的发展高度。“幸福城市”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器”、民心向背的“风向标”、社会运转的“预警器”、日常生活的“晴雨表”。说到底,“幸福”,要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实现这一点,必须呼应民声民意、补齐短板弱项,实现民生幸福与政府善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协同并进,把幸福城市的美好愿景变成生动现实。

(陈立民)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