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当前热闻】新华时论 | 变“起步助跑期”为“科研黄金期”


(资料图)

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被称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3.0”。从1.0到3.0,内容各有侧重、范围不断拓展的一系列实招硬招,体现了国家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担增活力的决心和力度。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智力输出上具有独特优势。有学者调查历史上近两千名科学家后发现,数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获得成就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3岁、29.4岁、29.7岁和30.5岁,这就是人才成长的“最佳年龄规律”。然而现实中,尽管青年人才有热情、有冲劲、有学识,却往往不容易获得独立承担项目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果青年人才在科研起步期得不到项目、资助和机会,就可能会“一步晚,步步晚”,成长的“时间窗口”逐渐关闭,在科研领域也很难有所作为。如何避免“青椒”成“青焦”,把“起步助跑期”转化为“科研黄金期”,成为一道现实的考题。

将“起步助跑期”转化为“科研黄金期”,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年轻人。科学研究中每个数据的求证、点滴成果的突破,都需要持久的时间投入和“用心一也”的高度专注。屠呦呦研究青蒿素40年之久,王泽山在火炸药领域耕耘60余载,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时间花在哪,花就开在哪。为青年科研人才松绑减负,减掉“不合理的负担”“不必要的压力”,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才能使其心无旁骛、轻装上阵,充分释放潜能与活力,在科学的道路上孜孜求索、勇攀高峰。

青年人才往往好奇心强、勇于尝试、富有个性,一个“闪光点”就可能变成科研创新的“突破点”。但是,如果用“放大镜”看其缺点、用“显微镜”看其优点,甚至青年人才在研究中一旦出现一点曲折就叫停项目、中断研究,就会扼杀掉创新创造的“可能性”。这提醒我们,鼓励“青椒”就要在机制上给予容错空间,在氛围上尽量宽松包容,激励他们自由探索、大胆试错,勇闯学术“无人区”,开展颠覆式研究。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你无法想象现在做的研究可以改变世界,我们保证你及早地努力将让你稳步筑梦在踏实的路上。”

人才成长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破解青年人才的“成长困境”,“扶上马”还需“送一程”。尽管国家设置了不少青年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但相对数量巨大的青年科研人员而言,依然显得“僧多粥少”。应加大向科技资源向青年科技人才的倾斜力度,并在不同学科领域建立超常人才选拔机制,让拥有特殊才能的青年人才能够摆脱“帽子焦虑”脱颖而出。当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更加呼唤“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甚至破格使用,才能让青春的活力、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每年培养和引进的青年科研人才也很多。应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紧紧抓住青年人才成长的“时间窗口”和“机会窗口”,让更多的“青椒”变“金椒”,在“黄金年龄”释放“黄金效应”。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