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我省近年来积极推进“拿地即开工”机制,项目前期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00个工作日左右缩短为平均35个工作日,大大推进了项目审批速度。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和环节多,时间跨度长,有人甚至形象地将工程审批比喻为“审批长征”。过去,很多开发商拿地之后,往往还需要完成规划设计方案、消防设计审查等环节后才能动土,这套流程繁琐、费时,极大拖延了项目进度。由于不少工程建设项目耗资巨大,不能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走流程”对企业来说可能意味着更高的融资成本,更低的资金回笼速度和更大的资金周转压力。疫情之下,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尤其需要我们更好落实“拿地即开工”制度,帮助企业压减审批时限。相比直接减税降费、金融让利等手段,这样的优化和改进,同样能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也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新契机。基建和项目审批关系密切,更多推广“拿地即开工”制度,无疑能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正因此,不少地方将“拿地即开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日前,省政府办公厅转发通知明确,重大项目实施“拿地即开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可选择采用“拿地即开工”方式。
压减审批时限就是帮助企业抢抓市场机遇。企业发展如此,地方发展也是如此。如果审批流程繁琐冗长,很可能就会为企业构筑起隐形的投资壁垒,抑制企业投资活力与热情。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优化审批流程之所以必要,不仅在于它能给企业降成本、给营商环境做加法,还在于它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客观而言,压减审批时限存在一定难度,这些改革涉及部门众多,利益诉求和所涉事务轻重缓急各不相同,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和层级限制,让审批效率“能快尽快”,让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到最低,考验有关单位的决心、能力。同时,优化审批只是提升营商环境的一个方面,除了优化审批之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进一步出台助企纾困政策,着力为市场主体松绑放权、减负赋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等等。有关部门只有以“用户思维”改进政务服务,不断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真正把营商环境评价反馈问题的整改转化为提升各项工作的助力和动力,才能让营商环境朝着一流扎实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