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进入第三年,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强基计划”?“强基生”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走近“强基生”
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全国39所试点高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包括我省两所试点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35所高校在江苏投放了招生计划。这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进入第三年。两届“强基生”收获如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强基计划”,他们的培养模式有哪些不同?
变与不变,“择志”色彩鲜明
“如果不是‘强基计划’,单凭压线南大的高考分,我进不了文学院。”去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李梓铭迈入南京大学,开启古文字强基班的学习。在高二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时她开始接触一些古文字知识,古文字里的“活历史”令她着迷。“强基计划”想要锁定的,正是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与往年相同的是,今年各高校“强基计划”仍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招生。
与过去高校自主招生不同的是,“强基计划”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和培养入手,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以南京大学为例,今年“强基计划”有3个专业组8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东南大学“强基计划”有4个专业,分别是哲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
与往年稍有变化的是,部分高校新增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和强势学科,突破传统基础学科的限制。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新增开办不久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西北工业大学首次在全国排名靠前的航空航天类专业招生。部分高校招生省市正在逐步扩大。
“今年南京大学等很多高校‘强基计划’报名,都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发展潜力只能选择1个专业报考,这就需要考生有充分的专业兴趣,并明确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志向。”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浩介绍,今年南大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将“强基计划”高校考核由高考出分后调整至出分前完成。
“冷门”不冷,培养思维方式
“冷板凳”“就业出路不佳”……不少人对基础学科贴上的标签,让“强基计划”首年招生“遇冷”。
“当时哲学强基班15个名额,最终只录取了12个符合要求的学生。”东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卞绍斌说,这不仅由于“强基计划”独特定位和严格的人才选拔标准,也与社会对“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的认识不足有关。
卞绍斌告诉记者,基础学科的要义在于它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自去年开始,“强基计划”明显由冷转热。“哲学专业录取比跃升至1:5,更多的优质人才涌入,这为这一基础学科未来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卞绍斌说。
“画眉深浅入时无”繁体字怎么写?南大2020年“强基计划”的考题让不少考生挠头。“关于古文字方面,我们的笔试‘顶天’也就这个难度水准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少轩希望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古文字学强基班招的是懂甲骨文、会写小篆的高中生,事实上,几乎没有能够熟练识写古文字的学生考进来,我们的选拔对象,是对古典人文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个性化发展,把握“宽”“窄”之辩
“一条道走到黑”“越学越专”是不少人对基础学科的刻板印象,而“强基计划”“入学后不能转专业”的规定更让不少人望而生畏。但在实际培养中,记者发现,基础学科的“宽”“窄”之辩,已融入各高校的培养方案。
刚入学两个月时,南大生命科学强基班2020级学生沈棖就感觉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几乎都是压着时间线完成任务,“入学前我以为上好本门专业课就够了,现在发现不仅有数理化,还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沈棖表示。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景宁介绍,“强基计划”的课程设计具有挑战性,不仅有数理化基础课程,还有覆盖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我们希望学生能对生命科学有全域性的视野,尽管科学的研究会越做越专,但希望他们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过去古文字学专业仅在研究生阶段设置,经过4年本科学习,研一学生在入学前,在语言文献方面已经具备现成的知识架构。而针对基础知识完全空白的本科新生,我们先要搭建一个‘预教学’的脚手架,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成长。”为了给同学们做好本科4年逐步深入的教学规划,程少轩和另一位导师魏宜辉教授在正式招生前,花了大半年时间设计课程体系。强基班开班授课的近两年时间里,他们也一直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在南大文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学生与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需要学习全套‘大中文’的课程。”这样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打下伏笔。
尽管首批“强基计划”学生尚未面临分流的节点,但不少试点高校在入学后已定期调研学生意向,积极支持他们个性化发展。程少轩介绍,南京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的转段模式,是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实际上,一些考入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本科学习后,会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在与传统人文相关的其他方向,他们有机会凭借在强基班得到的学术训练和相关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而他们在本科期间所学的古文字学知识,也并不会白费,“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古文字释读能力在古代文学、文献、历史、语言等研究方面都有用武之地。”程少轩告诉记者,古文字学强基班未来如果能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留在以古典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研究、传播等领域,那么“强基计划”就可以称得上非常成功了。
长线培养,带上科研“快车道”
对于东南大学2020级数学强基班李雨芝来说,零基础加入东大首席教授虞文武教授大数据课题组无疑是一次自我挑战。“开始什么都不会,从神经网络到卷积神经网络一点点开始学,几乎每周都要学习一个新知识点。”为测试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李雨芝和团队伙伴研究了整整一下午,“数据跑出来的一刹那,我觉得值了。别人大三、大四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提前就做到了。”
“强基班的特色在于本研一体化教学,强调厚积薄发的长线培养。”东南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王小六介绍,针对强基班学生个性化需求,东大数学学院设计了数学类、人工智能及网络安全等3个课程包供学生选择修读,同时研究生导师科研小组也向本科学生开放。
小班化、导师制、科研科创的专项基金、高层次人才引领……梳理招生简章,高校的一系列优待将“强基生”带上科研的“快车道”。
在不少专家看来,在漫长的培养周期中,除了高密度的学习,更需要细水长流地倾注对学科的热情。“基础学科需要的不是‘短平快’,而是长期的熏陶和浸润。”卞绍斌说。
古文字学强基班的专修课程大多都在南大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一间大教室,有三面墙都是“大部头”的文献资料。“10多个同学围坐其中,老师会给我们传阅感受简帛照片和金石拓片的质感。”南大古文字强基班大二学生邹金君给记者展示了自己从开始到现在摹写的小篆、金文、简帛文字……“开始就像画画一样,写多了以后就有熟悉感,甚至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大一时,沈棖每周日下午2点—4点都有一次“科研大餐”,院里10多位教师轮流讲述自己手头的前沿科研课题,随着一节节课程的深入,沈棖发现,生命科学竟然有那么多方向可以去探索,就在最后一节课时,他对花的发育产生兴趣,“我刚选了大三的课,是关于植物生理的,也许以后我可以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
朱景宁说,目前两个年级的生命科学强基班一共已有59名学生,除了最优质资源向他们倾斜,对于这些好苗子,最关键的在于对他们学习能力、科研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比如课程更加灵活性和模块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留足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案,考查学生的创新力、钻研力和批判思维,“同时我们要继续做好贯通式培养的设计,把握时间节奏,帮助他们从宽基础的培养顺利衔接到兴趣点的研究,真正为他们的科研人生做好长线规划。”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表示,通过实施“强基计划”,选拔和培养的是将来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他们不仅聪明能干,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服务国家发展的神圣的使命感,这些要求融为一体,才是‘强基计划’最终要培养的人。”
操太圣表示,小班化教学和实施导师制的方式,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此举对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帮助其树立学术为志业的理想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高水平师资需要言传身教,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让学生深度参与前沿课题研究,让其深切感受到创新的重要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学生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少一些基于个人得失的功利心,多一些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公共精神,最终形成‘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价值追求。”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