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讯 > 正文

记者追踪防护服从生产车间到核酸检测点的全流程——层层把关,把病毒挡在每件“战袍”外

4月6日早上7点多,卡车满载无纺布抵达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飞鹰路际华3521公司生产区,这些布料将在24小时内变成一件件抵御病毒入侵的“战袍”。

最先接触到这批原料的是80后缝纫工张发利。早上8点,她准时踏进工厂,因为生产的是医用防护服,在正式进入生产车间前,所有工人都要经过“三重”大门——更衣间、洁净间、除尘间。在更衣间,张发利把外套、首饰、鞋等物品一一脱下,并清洗、烘干双手;在洁净车间,她换上了无菌防护服,把所有头发拢进防护帽中,再逐一检查袖口、鞋套,“全副武装”确保防护到位,并再一次消毒双手;最后还要进入除尘区,接受1分钟左右的自动除尘消杀,才能进入生产作业区。

“但凡走出车间,就要重新再做一遍‘全流程’的准备工作,层层把关,把病毒阻挡在每件‘战袍’外。为确保生产效率,我们进车间后就不再吃东西,也尽量不喝水,直到中饭点才出车间。”跟随着张发利,记者来到她的缝纫工位。她熟练地踩上缝纫踏板,很快几块布料便从快速翻动的针线下一一“划”过,平均每1分钟,她就能完成一件防护服的缝纫工作。

缝制区域2000余平方米,100多位工人和张发利一样,守在自己的工位上,聚精会神地生产着,每一件防护服都要经过布料裁剪、缝纫、压胶、检验、包装、打箱等近十道工序。

“这是志愿者、医护人员的‘战袍’,我们能做的就是确保每件质量过硬,为他们把病毒阻挡在防护服外!”车间主任张发均以压胶工序为例告诉记者,在这一环节,操作工人会把机器温度控制在270-280摄氏度,并确保缝压速度保持在每分钟25米左右,“只有这样的温度和速度,才能确保胶条牢牢‘粘’住布料、‘焊’得紧密。慢一点胶条容易化,快一点粘不住,不利于阻隔病菌。”

无菌环境、生产标准、工艺要求,是防护服生产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张发均介绍,为全力保供,当前工厂满勤出量,24小时不间断运转,200多名工人全部住在厂区,实行两班倒的工作机制,每天出货量达2万-3万件。

下午2点,位于秦淮区的际华3521公司研发中心检测区。检测员许媛和谢萍收到当天的第一批检测品。“在材料厂家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公司生产车间下来的防护服,我们都还要分批次进行检测检验,面料克重、抗渗水性、断裂强力、伸长率、表面抗湿等,每一项我们都要通过专业设备,进行专门检测。”许媛告诉记者,检测后的相关数据会报告给公司主管工程师和材料检验管理员,各项技术质量指标通过后,管理员才会“批准”货品送进仓库。

下午5点,当地卡车司机胡常奎准点驶入际华3521公司,扫码登记、出示核酸检测报告后,进入库区盘点货品。当天,他要运输的是100箱共计3000件防护服,“这批防护服要抓紧送到区级防护物资储备点,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会领取一定数量的防护物资,发放给核酸检测点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胡常奎一边清点货品一边告诉记者。清点好后,他熟练地将100箱防护服搬运上卡车,他笑说,这趟货还不算多,有时候400多箱,他半小时左右就能码垛清点好,且逐一搬上车。

十几分钟后,胡常奎将100箱防护服顺利送至秦淮区物资储备点。而司机老张已在这里等候了一会儿,他需要运输几箱防护服、口罩以及洗手消毒水,送到光华路街道。跟随老张的车,记者来到南京秦淮区光华路街道,老张将物资一一搬下车,整齐、分类放置在街道的储物间里。随后,街道工作人员来将第二天需要的十几套防护物取走。

下午6点,在光华路街道外十几米的马路边上,等待核酸检测的队伍已排成“小长龙”。而在队伍的尽头,来自止马营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小夏正穿着际华3521公司生产的防护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当天她已工作了4小时左右,核酸采样将持续到晚上9点,在这期间,如果她离开工位去洗手间或吃饭,就要重新更换防护服,重新进行洗手消毒等防护工作,“虽然目前防护物资充足,但为了不让排队检测的市民等太久,我们除了饭点吃饭,基本很少离开工位,工作期间也尽量不喝水,一直坚持到收工。”

时间到了晚上近9点,排队检测的人群渐渐稀少。到了下班点后,记者与她攀谈了会儿,跟她说起了今天一早,在防护服生产车间、在厂区运输点看到的各个场景,说起女工张发利,她也是一天“洗”好几遍手,也是很少喝水避免频繁离开工位;说起司机老胡,他抬运几百箱货品时动作麻利,都不带歇脚的……

“这一身防护服是各行各业人们一路‘守护’、护送才到了我身上的,之前觉得它可靠、安全,为我们阻挡病毒,今天发现,它还更加‘温暖’。”医护人员小夏感慨道。

记者 王梦然

关键词: 生产车间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