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虎是威仪与力量的象征,古代称战斗力强的精锐部队为“虎狼之师”,称勇猛善战的将领为“虎将”;历代王朝的各级衙门前,往往高悬虎头牌,警示人们“肃静回避”;汉代民间使用的陶质夜壶,多塑成小虎形状,谓之“虎子”。“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常意味着这样一种精神: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堂堂正正地活着,所谓“虎死不倒威”即是此意。
2022年是壬寅年(虎年),南京市多家博物馆纷纷“上架”含有虎元素的文化展览。青铜器、陶瓷、书法、剪纸、皮影……展品种类多样,精致考究,让人大饱眼福。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看看这些“生龙活虎”的文物,感受一下不亦乐“虎”的风俗。
花式秀“虎” 虎跃春来
博物馆里里外外都沉浸在“欢庆虎年”的氛围里。从门口的“迎新春”海报和卡通老虎玩偶,到场馆里的青铜器、陶器、书画、拓片、年画、服饰配饰等,无一不和“虎”元素密切相关。
此次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虎跃春来——壬寅年虎年贺岁展”,共有120余件(套)与虎有关的文物、非遗工艺品、现代工艺品展出。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虎虎生威话寅虎”“虎踞龙盘觅珍宝”“虎韵灵动谱丹青”“虎跃龙腾过大年”,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华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古都南京一直与“虎”有缘。老虎山、虎踞关、养虎巷、龙虎巷……南京和老虎有关的地名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虎踞关和老虎山两地,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极具价值的东晋时期的文物。
此外,在展馆内还可以看到一些现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如蔡鹤汀的绘画《虎啸图轴》、万桂明的根雕《虎踞龙盘》、王珍伊的葫芦绘画《母与子》、盖静的结绳编织作品《福虎生旺》等。
当下正值学生寒假,博物馆内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一位赵先生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在展馆内认真观摩、耐心讲解。赵先生告诉记者:“此次带孩子前来,主要是想帮助她完成寒假作业的作文写作。带孩子来了解虎文化,可以开阔视野,丰富见闻,为写作文积累素材提供思路。”在被问到对于此次看展有何感想时,赵先生的女儿迫不及待地答道:“我觉得这个展览很精彩也很震撼,各种关于老虎的文物很有趣,一点也不枯燥。我很喜欢来这种安静的地方,既可以学习,也可以放松。以后我也会推荐我的同学和朋友一起来看。”
虎头虎脑 亮相新春
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庆嘉年——十二生肖文化专题展”,将南京博物院藏的171件(套)十二生肖文物汇聚一堂,追根溯源,深入讲述十二生肖故事,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
展厅中陈列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十二生肖文物,种类繁多、色彩鲜明、形态各异,令人不禁驻足观赏。尤其是此次主打的虎年文物,有战国时期的石雕卧虎、明代的黄釉黑花虎形烛台、清代的铜虎符等。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虎的形象和造型一直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从未出生之前人们祈子似虎,到出生之后穿戴像虎,穿虎头鞋、睡虎形枕,保子平安,与虎相伴,虎不离手,老虎的形象和精神都陪伴着他们,教导着他们。人名里带虎字者很多,喜爱其虎虎生气。在此次展览里,童趣可爱、色彩靓丽的虎头鞋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们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此外,南京博物院还推出了一系列虎年文创产品,设计灵感取材于错金银铜蹲立虎、彩色金钱虎木刻年画、社火木马杓——白虎脸谱和金兽。它们颜色清新,寓意吉祥,表达了对虎年的美好寄望。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姣姣)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