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里,淇淇已在此长眠20周年。隔着玻璃橱窗,淇淇的身躯依然饱满光滑,唯有紧闭的双眼,提醒着人们,这头历经人工饲养22年、寄托人们无穷希望的白鱀豚,早已化为标本。
在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的今天,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去年“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日,在湖北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江豚已在长江流域多次出现。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建议,让江豚真正长留,还需多方共同助力。
10余年后,江豚重现武汉
如今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对于老一辈长江渔民而言,不过是当年随处可见的“江猪”。它们全身铅灰色,头部钝圆,嘴角仿佛总是含笑,虽然动作灵活,但身躯圆滚滚的,探出水面时就像一头头小猪。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已和江豚做了30多年朋友。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前,江豚在长江全线都有分布。随着人类活动、渔业捕捞、船舶扰动的影响,江豚种群缩小、分布区域明显破碎化、数量也急剧减少。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论认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极度濒危,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武汉江段,起码有10多年没有出现江豚了。”王克雄说,自2020年长江禁渔后,江豚出现了向武汉江段移动的现象,在白沙洲右岸夹江、天兴洲左岸夹江,甚至包括鹦鹉洲、长江大桥之间,都曾出现江豚身影。特别是在通航压力较小的天兴洲水域,去年12月,王克雄曾在监控中看到,一群8头左右的江豚在此嬉戏,后因水位下降离开。
王克雄认为,江豚所到之处,必须是水质好、鱼类多、人为活动少、岸线接近自然的区域。“作为旗舰物种,江豚的出现,几乎就是长江保护成效的缩影。”
进入支流,江豚更需保护
王克雄监测发现,有部分江豚从长江武汉段进入汉江支流,至今一小群江豚仍长期留在汉江。“江豚是移动性很强的物种,这说明它们觅食的通道畅通无阻,一路追着鱼儿到了汉江,沿线没有受到渔业活动的干扰。”
江豚进入长江支流,王克雄却有些担忧。支流河道较窄,枯水期浅滩裸露,江豚容易搁浅。去年12月,一头长约1.8米的江豚就曾在汉江汉川段滩涂上搁浅,后经警民携手救援,回归汉江。
加上支流两岸人类活动较多,不排除人为因素干扰江豚生活。王克雄记得,多年前,宜昌葛洲坝下钓鱼的人曾钩到江豚,鱼钩极可能嵌入江豚皮肤。“江豚皮下全是脂肪,鱼钩带来的伤口很难恢复,遇到水体浑浊甚至会导致江豚感染死亡。”
禁航限航,亟需尽快落地
尽管江豚分布变广、人们肉眼可见的江豚变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江豚真正回归了。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让江豚长留,还需多部门共同努力。
“我们在武汉监测到的江豚,只是机会性出现,并没有长期在城区江段停留,江豚重返武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克雄建议,交通、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应加强长江流域规划与管控,尽快划定禁止航行、限制航行的试点区域,开展水下噪声监测,减少船舶等人为活动对江豚的侵扰。
每年4月到7月,是江豚的繁殖期。幼豚每天要吃奶上百次,几乎与江豚妈妈“寸步不离”。“江豚是靠声音联系的动物,如果在哺乳期有剧烈的船舶活动,幼豚很容易被船舶噪声干扰,与江豚妈妈失联,甚至被冲到浅滩饿死。”王克雄说。
省生态环境厅呼吁,在江豚经常出没的水域,请市民不要钓鱼,岸边观赏即可;如发现江豚搁浅,第一时间与渔政部门联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江豚 江豚保护 长江禁渔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