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接近90%。”2021年12月30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全省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行业龙头带动引领
作为一家老牌传统制造业,苏州中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传统制造业企业存在的“痛点”也开始显现:车间内加工、装配工种生产效率难以实现量化考核,生产现场制造数据缺少沉淀和分析手段,供应链及生产制造数字化运用缺少抓手……创新的“天花板”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专业人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智改数转”进程。《计划》提出,要对标世界智能制造领先水平,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
与此同时,一些龙头企业通过“智改数转”,已经尝到了制造“变身”智造的甜头。生产车间内装备100%联网,流水线保养可精准锁定重点环节……从一家制造型工厂起步,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步步探索,将互联工业应用融入生产制造、供应链网络等,并面向市场打造出一体化工业互联解决方案。随着工业4.0在这里落地实践,博世汽车苏州工厂不仅成为全球“灯塔工厂”、摘得“中国质量奖”,也成为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商务区“智改数转”的“名片”之一。
《计划》的出台,正是为了催生更多博世(苏州)这样的企业。今后三年,我省将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智能制造示范标准,每年认定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3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30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5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00家、5G全连接工厂10家。依托“行业龙头”带动效应,赋能传统制造业企业,将为江苏整体“智改数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小企业加速上云
中小企业是上云的主力军。苏州市工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上云占比60%是中小企业,但仍然有36.5%的企业服务器部署在自己单位小机房,56.2%的企业投入物理或云服务器资源在5台以下,每年数据量1TB以下企业占比67%。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却日益强烈。走进常熟市兄弟玻璃模具有限公司的精加工生产车间,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取代了原先的车削、铣削等5道工艺,实现了从毛坯到成品的一次性成型,一旁的卧式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也取代了原先的工艺装配、钻孔等3道工艺。“2015年起,经过不断升级设备,我们将模具生产的20多道工艺压缩至14道,员工减少了60多人,产值却增长了10%。”该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张卫江说,“这仅是我们实现转型的第一步。”
通过“智改数转”,将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积蓄强劲的发展新动能。《计划》提出,将加快建设江苏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每年重点培育1000家星级上云企业。到202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汇聚资源500家以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要更‘偏心’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对此,江苏仕泰隆物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侍贤君深感赞同。他认为,应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轻量化、批量化,降低中小企业上云成本,提供设备上云、生产可视化管理,将设备的产能进行线上自动匹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产业链创新升级
要打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实现制造产业链整体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头雁”企业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全产业链“智改数转”升级。
常熟市拥有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千亿级产业。近年来,常熟纺织服装产业链面临库存压力大、需求多变难匹配等诸多发展难题,亟须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变革,突破发展瓶颈,打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生态。为此,常熟市将全国领先的服装柔性生产、柔性供应链服务平台——飞榴科技引入。目前,常熟大地企鹅全车间6条产线均已使用飞榴智慧生产协同系统,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此外,飞榴科技在常熟还与百成汇、亿阳星、太子港、迪欧服饰等多家企业签约了数智化工厂改造项目。通过全产业链数字升级,将更有助于常熟打造全国服装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标杆。
只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才能实现行业巨量的、稳定的供给。丝绸纺织是吴江的一张亮丽名片和独特符号。作为江苏省民营经济“领头羊”,吴江拥有丝绸纺织千亿级市场、千亿级产业、千亿级企业,其中盛泽镇更是重要的集聚区。为推动“智改数转”,盛泽镇一方面鼓励支持工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和重点设备“上云上平台”,提高数据的流动性和价值;另一方面设立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奖励资金,鼓励企业改造。截至目前,盛泽镇已实现智能工业投资超15亿元,完成“智改数转”项目219个,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引领织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计划》提出,将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推行数字化交付,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到2024年底,建成重点产业链协作平台10个。“以需求为牵引,以产业链为纽带,江苏将加快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队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数字化转型支撑。”省工信厅综合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重点遴选和储备数字化优秀解决方案,加快推动江苏制造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智能制造建设进程,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圈。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专家视点:
江苏制造业“智改数转”的目标已经确定,未来到底该如何破局?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认为,对于数字化转型,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认知还停留在部署IT系统阶段。
“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专业人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智改数转’进程。经过多年传统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孤岛’林立、基础数据不准确、编码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始终存在。而云计算、大数据、AI、IoT等新兴技术在理解、掌握、应用上存在一定门槛。新旧问题叠加,阻碍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智改数转’进程。”吴福象进一步解释称,与此同时,“智改数转”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尽管部分企业采取“外引+内培”等方式构建企业数字化人才体系,但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成本负担较重,存在一定风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葛和平指出,“智改数转”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传统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率较低,更加关注投资回报,在‘智改数转’资金投入方面较为谨慎,若没有取得显著绩效,进一步的投资动力也受到制约。”葛和平表示,制造业企业在 “智改数转”过程中,投资重点往往是自动化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升级,对于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的重视程度不足,“重硬轻软”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能力分布失衡。
更重要的是,尽管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推动“智改数转”的意愿强烈,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详细的转型规划以及有效的保障措施。
葛和平强调:“制造业门类众多,各细分行业差异明显,处在各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存在很强的个性化,‘智改数转’的突破口各不相同,往往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的模板,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智改数转”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全局谋划。(宗 河)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